通过猎鹰、星舰等可回收火箭,以及星链等产品,SpaceX像一条鲶鱼,极大地推
通过猎鹰、星舰等可回收火箭,以及星链等产品,SpaceX像一条鲶鱼,极大地推动了现代航空业的变革,也让人们看到非公有制企业对于航天产业而言,所能迸发出的超强创新动能。
这些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。那么,中国能不能孵化出自己的SpaceX?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将有答案。
前不久,于北京召开的非公有制企业座谈会上,作为民营商业航天的唯一代表,一家名为“银河航天”的企业赫然现身,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翘楚同列。
在此场合亮相,意义重大。某一些程度上可以说,银河航天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实力的代言人之一。
银河航天最引人注目的,是他们要扛起的中国版“星链”——银河Galaxy卫星星座。
无论是星链,还是Galaxy卫星星座,它们主要构建的是低轨道卫星网络。其轨道高度范围在500千米到2000千米之间。相比于传统卫星通信,它优点是传播时延短、信号衰减少,可构建覆盖全球的5G通信网络,更能填补地面基站无法触及的通信盲区。
而近地轨道的空间资源和频率资源却是有限的,比如A占据的区块,B家卫星就没法去了。所以,低轨道卫星网络的竞争,颇有“先到者为王”的意味。在星链一马当先的情况下,后来者需要加快追赶,才能在未来的“星空商战”中博得一席之地。
实际上,当美国网络初创公司OneWeb、马斯克的SpaceX和航空航天巨头波音等纷纷提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时,中国有识之士已注意到这一点。
作为国内移动互联网出海企业代表的猎豹移动,其总裁徐鸣一直在关注这样的领域。2018年,他意识到相关产业条件已经很成熟,并请雷军指点迷津。雷军早年在航天国企工作,对航天很了解,他建议徐鸣“要做就做通信卫星,做难的。”
于是,徐鸣离开猎豹移动,带着从猎豹出来的几个合伙人,把全球最领先的卫星公司研究了一圈,按图索骥搭建了银河航天的团队。
正如马斯克之于SpaceX,乔布斯之于苹果公司,掌舵人对于一个企业命运的影响,举足轻重。徐鸣,这个1978年出生于安徽,攻读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哈工大硕士,为银河航天注入了使命感:真正服务人类社会,为社会提供航天科技的价值。
徐鸣把研发基地定在西安和北京,而上海则是组装基地,由此开启了“飞龙在天”的星空传奇。
2020年1月,其一代通信卫星(GS-1a)在酒泉成功发射,既是银河航天的首发星,也是国内首颗Q/V/Ka频段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,从而完成了我国首次低轨卫星互联网的5G通信试验。
2022年3月,银河航天一代通信卫星(GS-2P)在西昌发射成功,这次发射,实现了一箭六星,6颗卫星全部由银河航天自主研制,其验证了我国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所必需的卫星低成本、批量研制及组网运营能力。
自此,GS-1a与GS-2P批产星(批量生产的卫星)共同组成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实验星座“小蜘蛛网”。此外,GS-2P也还搭载了2m分辨率光学遥感载荷,大大助力了我国商业低轨卫星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发展。
5月,落成泰国马汉科理工大学的“小蜘蛛网”地面试验站,标志着我国低轨宽带卫星网络技术首次“走出去”。
7月,灵犀03星在太原发射升空,它是我国首款使用柔性太阳翼(银河航天自主研制,重量轻,占用空间小,其折叠后主体厚度不到5厘米,在轨工作时,展开长度可达9米,宽度超过5米)的可堆叠平板卫星。此次发射,也是我国首次在轨对多星堆叠发射技术进行验证。
所谓可堆叠平板卫星,就是把卫星设计成平板式,有别于传统长方形、圆柱体等立体形状,这就像台式电脑到平板电脑的迭代,好处是这种设计形式简约、布局紧凑,便于“流水线”式批量生产。
去年2月,在北京召开的商业航天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上,银河航天又披露,正推进第三代“翼阵合一”通信卫星的研发,将有望实现手机直接连接上网的功能。
这种卫星外观像一个“飞毯”,平面上既有可以通信的天线,又有吸收太阳能的太阳能片,是一种天线和太阳翼一体化的通信卫星。
如今,银河航天已发射自主研制的20余颗卫星,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首家“独角兽”公司。他们计划发射1000颗卫星,真正搭建成中国版“星链”。
回顾银河航天的“冲天史”,除了集结国内一流的精英团队,落地西安是至为关键的一步。
早在2019年,银河航天就入驻西安航天基地,设立研发中心和卫星载荷生产示范线。
这是银河航天迈出卫星批量生产的第一步。所谓卫星载荷,是指卫星上用于完成特定任务的关键组件。在西安的生产线,不仅是为满足银河航天新产品研发的配套生产任务,还能探索如何将天线等系统的总装和各项测试、联试环节,从传统生产模式向自动化生产模式转变。可以说,有了先进的载荷设备,才能帮助银河航天打造一个个“中国纪录”。
同时,西安商业航天产业的强势崛起,为银河航天等公司可以提供了绝佳的“生态圈”。
投资人王昱说,在商业航天赛道,过去是北京、上海处于龙头位置,如今新的重点城市,就是西安。为此,西安把航空航天,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布局。
产业链方面,从箭体设计、火箭发射,到卫星应用、推进系统和遥感应用,再到航天器测运控,西安已经搭建成“全产业链”。
从研发实力来说,西安仅仅是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有12个,科研人员超万人,拥有全国唯一以航天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航天基地,聚集了航天四院、航天六院、航天五院等国内1/3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。
对高校人才来说,西安及周边拥有西安交通大学、西北工业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“985”大学,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。
其中,西工大作为“国防七子”之一,是我国首个自主设计并制造卫星的高校,还参与了国家载人航天、探月工程、北斗导航等重点项目的研发,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风洞实验设施和仿真试验平台。
比如“航天三少帅”中的张庆伟、雷凡培,还有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等,均来自西工大。
顶层设计上,陆续出台《关于促进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若干措施》《西安市打造创投生态十项举措》,持续吸引投资机构聚集。
基金层面,2023年初,西安宣布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,一系列“组合拳”密集推出。
正是这样的诸多优势之下,航天非公有制企业加速在西安聚集。胡润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全球独角兽榜》显示,在航空航天领域超过三分之一“独角兽”来自中国,而跻身中国商业航空航天领域前十的企业中,5家在西安设有研发中心。
可以预见的是,当银河航天这样的“小龙”一飞冲天之后,西安还将飞出更多“小龙”,撑起中国的“群星时代”。